编者按:又是一年丹桂香,又是一年入学时。恰逢其时,我们也迎来了一位尊贵的访客——伟德BETVlCTOR1946著名员工王安少将。随着我们对王安将军交流和了解的深入,我们震撼于他个人奋斗的历程!也颠覆着我们对“常理”的认识:出身农民,却是将军;至今只有中专学历,却是博导;所学的专业是农学,当的却是管理学教授;在退休的六年里,仍发表几十万字专著和一百余篇科研论文……;我军的第一批教授、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至今仍是我军唯一的管理学领域的将军等等……。这么多的第一,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使然?我们对王安将军的访谈将为你一一揭示谜底。
今天,我们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王安将军的故事,是想把王安将军身上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大家,希望将军的精神能在我们每位同学的身上传承,希望若干年后,大家都能成长为母校引以为荣的“王安将军”。
这是王安少将第二次回到母校,年龄的增大似乎没有在他的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这位已经78岁高龄的老人,一如四年前在北京见到他一样地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笑风生,亲切热情。单从看外表,除了一身已经褪色的军人便装和他的昂首阔步显示出军人的气宇轩昂,他就像众多的其他老人一样慈眉善目、敦厚朴素。
如果不是走近他,我就不会真正认识那个“笔耕不辍、勤奋努力、不断追求”的王安将军。就不会理解伟德BETVlCTOR1946一名普通的毕业生、一名部队最基层的战士,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军?如何成为军事最高研究机构的第一批研究员、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军事管理专家、全军管理学领域的第一批博导?如何成为全军的优秀党员、军事科学院的先进典型、全国劳模?
“读书与实践使我步入军事科研的最高殿堂”
他认为,人生有三个矿藏:一是中华民族和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这是优矿;二是社会实践,社会是军队的母体、军人的课堂,这是富矿;三是面向世界,博大精深,这是大矿。我们应当有博采众长的胸怀。
因为员工工作,2008年我与王安结识并向他邀约一篇关于母校的文章。将军非常热情和爽快,全然没有一点我所担心的傲气和架子,并很快给我发来了他的文章。通过文章,我第一次对他的成长道路有了初步了解。
从学校毕业后,王安于1949年冬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入朝作战。1956年被任命为高炮团政治处秘书,负责团队群众工作。为了宣传中朝友谊和我军支援朝鲜人民战后建设,他写了很多新闻稿件,在报刊和电台发表,到1958年7月从朝鲜撤军回国驻防安东市(后改为丹东市)时,王安已经是《志愿军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辽宁日报》、《安东日报》、安东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通讯员。由于不断学习、调研和热爱写作,1960年6月王安被调到沈阳军区政治部群工部民兵宣传科工作。
他在文中写到:“从基层团队来到大军区机关、从做部队工作到做民兵工作,这对我来讲,又是一个很大的转折,面对新岗位、新专业,我是一张白纸,一点不懂,但是我没有讲价钱、讲困难。到达新的岗位后,我一边学习有关民兵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一边坚持到农村、工厂和大专院校的民兵组织中调查研究,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又一次使我很快熟悉了新的业务工作,做出了新的成绩,并被军区政治部评为先进工作者,荣立三等功”。
1964年10月1日王安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庆观礼团的正式代表,赴京出席了建国15周年的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1975年12月,王安被调到军事科学院宣传部工作,1981年4月又走上了军事科研工作岗位,到军科军制研究部研究军队管理理论。
“军事科学院是我军最高军事理论研究机关,我能基层干部登上我军学术研究的最高殿堂,这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但是,对我这个既没有带过兵,又没有管理过部队的人,面对这样的科研重担,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这些年来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军内外管理名著,深入到陆海空军和武警部队、院校调查研究,探索军事管理、现代管理的特点规律。”
凭着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的工作精神,王安将军在军事科研领域不断取得理论创新成果,带领课题组完成了多项重大现实课题,出版专著、合著30多部,发表论文和学术文章400余篇。1991年获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军事科学院军事科研重大贡献奖和军队管理研究会突出贡献专家奖,并荣立二等功,至今仍兼任八所军事院校教授。
“革命战士的一生,应该是学习的一生、思考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他认为,人生有三个饭碗:一是靠关系,这是泥饭碗,泥饭碗终究会打碎的;二是靠文凭,这是铁饭碗,铁饭碗是会生锈的;三是靠知识、靠能力、靠素质、靠真才实学,这才是金饭碗,金饭碗是会升值的。
2009年,王安受母校之邀回校为广大师生做励志报告。作为一名博导、一名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大军事院校、武警部队的军事专家,王安把报告讲稿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充实,又一次又一次地发给我们,征求修改意见。甚至在来校的火车上、在宾馆里,为逗号还是句号的问题而仔细斟酌。报告结束后,王安又把讲稿进行多次修改,才形成最后的定稿。右手持放大镜,左手拿讲稿的一副全神贯注的剪影就是王安第一次回到母校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随着联系交往的增多,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在王安将军的思想、生活中,没有玩乐享受,没有功名利禄。他每天想的是军事科研、管理科学,做的是读书看报,讲学调研。他对科研有着痴迷的专注,对学习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似乎从不知疲倦和苦累,我甚至感觉他的思想几乎纯净得没有柴米油盐,吃饭穿衣。对于将军来说,不断学习、不断钻研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从这位可亲可敬的长者身上,我感受到了他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每到一个部队,只要时间允许,他都要参观军史馆或荣誉室,学习部队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每次下部队作报告、搞咨询,他都要与部队官兵座谈,从中汲取富有哲理的认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典型案例,并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以指导部队管理实践。他说:“人生交流很重要,交流出思路、交流出智慧、交流长见识、交流增进友谊、交流增强身心健康。”他广泛结交朋友,拜人为师,不耻下问,从官兵和群众中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
女儿王卫红特意写了题为《我的爸爸》的短文,赞扬她爸爸学而不倦的劲头。她写道:“我爸爸70多岁了,但他的精神头一点不比年轻人差,至今退而不休,扔是健步如飞。”“爸爸最喜欢的事便是看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再合适他不过了。他走到哪里手里总少不了书,坐车、饭馆门口排队、学校门口接外孙女时,他都读着随身带来的书报,当然也绝不放弃上厕所的点滴时间。在书房里,他能坐一天,还常常读书到深夜。正是靠着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他从普通士兵成为当今全军闻名的管理学专家,出书几十卷,并在全国各地巡回讲学。至今他老当益壮,仍活跃在学术界,不断有新作推出。当我为工作得不到发展而烦恼时,他便亲切地对我讲,越来越发现知识才是最有力量的。我好羡慕他的充实,希望也能像他那样永葆事业上的青春。”
2013年9月2日,王安第二次回到母校。为支持母校筹办员工展馆,他把自己详细整理的相关资料和新出版的著作《破解带兵管理安全难题》《学管理用管理---在管理中成长成才成就事业》赠与学校。王安把几百份资料都进行了清晰的编目归类,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的很多报纸和照片都已经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了,这些资料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要整理齐备,实属不易。虽然我没能看到王安整理这些资料的情形,但面对他这样一个严谨治学、认真工作的老人,那个“右手持放大镜、左手拿书稿而全神贯注”的剪影又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
王安将军的老伴刘阿姨告诉我:2004年,将军因“浆细胞瘤”住进医院,口腔全部溃烂了,接受放疗达25次。在医院,他接到总参、总装有关部门,以及部队、院校的讲学邀请,他不能前往,便提供了书稿。为了更好更广泛地普及军事管理科学知识,他请假回军事科学院,把这些年的研究成果和讲稿找来,重新整理、修改编辑成《军队管理思路与对策》、《带兵科学与带兵艺术》、《军队条令条例与正规化》三本讲课稿选集,并附了几十篇鲜为人知的案例,共70多万字。三个月后,当他出院时,交给长征出版社正式出版,向全军发行。如今,这三本讲课稿被誉为带兵人的心声,成了不少管理干部的案头书。
阿姨感叹:“他一辈子都在拼命地学习工作。”
“事业如旭日东升,精力似青春少年”是阿姨在王安生日时留在蛋糕上的赠语。王安退休六年来,每天早上他还是早早地起床,除了锻炼身体外,就是看书学习、写作、接待来访的官兵、军校教员和研究生,到陆海空和武警部队调研和学术交流。6年来,他又接到了8所院校兼职教授的聘书,还出版学术专著7部、主编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100余篇。如今他的精神愉快、身体结实、精力充沛,退休生活非常充实。人们问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劲头,他讲:“不懈的追求出动力,革命的事业出动力,研究的责任感出动力。退而不休,其乐无穷!”
“用带兵十二法破解兵难带难题,推进军事管理创新。”
他认为“带兵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教育,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军人素质、严格的组织纪律、顽强的战斗作风的军人,以达到顽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目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部队普遍反映“兵难带”。王安在1987年1月出版的《军事管理研究》一书中提出了六个带兵方法;1988年6月在《新时期带兵浅说》一书中提出了“新时期带兵十法”;2004年6月又在《带兵科学与带兵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新世纪带兵十二法”。后来几经修改、完善,王安又将其编入《推进军事管理创新》、《破解带兵管理安全难题》两本书。
认真拜读王安将军的书作,在钦佩他思想深刻、视野开阔、论述精辟、语言生动、案例丰富的同时,我深切感受到,他的书稿、他的关于军队管理问题的研究原来和我们学校的管理工作贴合得那么近。特别是他创立的带兵“十二法”,对于各种行业的管理工作者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增强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能,会给予很大的启迪和帮助。简述如下:
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军中无戏言,军令如山倒,兵当先严纪律。要“一丝不苟,从严带兵。”
带兵一是带风气,二是带士气,风气就是空气,士气就是战斗力,公生明,廉生威。要“一尘不染,廉洁带兵。”
带兵干部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公道正派、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才能调动部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要“一身正气,公正带兵。”
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以上率下,打铁还得自身硬,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人格的魅力是无声的命令,是无言的教育,是有效的带兵方法。要“率先垂范,以行带兵”。
军队的基础在士兵,兵民是胜利之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如果都以人为本,都能发动部属建言献策,打胜仗就有了可靠地保证。要“以人为本,民主带兵。”
严格不是严厉,严禁简单粗暴、打骂体罚,要尊重士兵,和谐管理。要“威武之师,文明带兵”
军队是最讲实事求是的,严肃、严谨、严格、诚信,一是一,二是二,不得有丝毫的虚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肝胆相照,诚信带兵。”
感情有着巨大的感染力,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带兵是带人,带人要带心,带心就要有一片爱心,要熟知部属和士兵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理解其喜怒哀乐。要“知兵爱兵,以情带兵”。
管理的精髓和核心在一个“理”字,要把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坚持用革命的理论武装人。要“思想领先,以理带兵”。
人类社会是有秩序的社会,带兵人要学法、懂法、知法、守法,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军队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统一官兵的意志,规范军人行为,维护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要“规范行为,依法带兵”。
知识就是力量,带兵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要求带兵人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要“当好师长,知识带兵”。
带兵人既要高屋建瓴、登高望远,又要脚踏实地,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探讨新发展,把握新特点,探索新规律。要“遵循规律,科学带兵”。
带兵十二法对我国军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给予强大的推动力,被一些院校编入《军队管理学》、管理工具书和管理教材,被国家开放大学八一学院录入《精武大讲堂》。多年来这些带兵方法在全军和武警部队广泛传播和运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带兵人。同时它也走出了国门,成为亚非拉许多国家军队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指导理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如我公司党委书记杨涛所说:王安员工所取得的成就不是天赋赐予,靠的是踏踏实实的学习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靠的是刻苦读书,潜心研究,奋力笔耕的持之以恒;靠的是蚂蚁啃骨头、滴水穿石的恒心和毅力。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全面收集和整理,王安把自己近一生的研究成果、取得的荣誉,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总结。他拒绝了沈阳军区、政治学院等多家部队和军事院校为其建立展馆的请求,全部无私地捐给母校。
回忆起半个多世纪来战斗、工作和生活的实践,王安感慨道:每当我工作岗位转换,接受新任务、迎接新挑战时,我之所以能够刻苦学习和努力实践,不断获得新知识,完成新任务,特别是在军事科学研究领域耕耘近30年,不断创造新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母校打下的基础:边读书、边实习、边学习、边实践的治学成才之路,成为我前进的路标,成就事业的基石。现在我虽然已经78岁高龄,但我仍要活到老、学到老、实践到老,把学习、思考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生命质量,丰富晚年生活,继续创造人生辉煌!
当我问及他不为其他单位所动,而毅然坚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成绩荣誉赠给母校的原因时,这位矍铄的老人,用异常坚定的语气回答我:“因为我的一切荣誉属于母校!”
附:王 安 将 军 简 介
王安,1935年10月1日出生,陕西安康人,中共党员,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军队管理学专家。王安将军系bevictor伟德官网农学与生命科学院首届毕业生(原安康农校农学系47级学员)。1949年12月入伍,1951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958年回国,1975年调入中国军事科学院工作,1991年获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授少将军衔。先后担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特邀理事、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理事、军队管理研究会顾问,第一、二届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总参军训部、总政宣传部首批特约军队管理学专家。
王安将军长期从事军队管理、带兵、条令条例和正规化建设研究,经常深入军队和武警部队调研、讲学、咨询,坚持用创新成果为军事管理决策和实践服务。参加修改有关条令条例、起草中央军委管理教育决定,主持完成军队管理和正规化建设等多项重大现实课题,曾获军事科学院科研重大贡献奖,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管理科学特殊贡献奖,被评为全军优秀党员,荣立二等功,并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及劳动模范表彰大会。
王安将军学术造诣深厚,学术成果丰硕。先后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30余部,主要著作有《军事管理研究》、《军事管理革命》、《推进军事管理创新》、《军队正规化建设》、《军队安全发展与预防事故》、《新时期带兵十法》等。